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悄然而至 今年毕业展上会有哪些精彩作品呢? 下面小谷带大家看看今年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上有哪些精彩作品! 环境设计专业简介: 环境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环境设计艺术理论知识及计算机辅助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能够独立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创作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实行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方向教学、行业实习实训2+1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下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专业方向。环境设计系作为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不仅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社会服务方面也主持了大量的项目,近年先后成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锦绣传承与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国音乐金钟奖纪念广场主体艺术装置的设计、成都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的设计、中国岩盐博物馆的策划与设计、西藏拉萨城标“高原之宝”、广东珠海唐家湾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文化策划等重要项目。环境设计系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构建出独有的专业架构,在全国艺术院校形成了鲜明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特色。 ■ 扫描展板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视频动画 《视野》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学生:毛新 指导教师:郑黎黎 汉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依山伴湖的美丽小镇,在设计中面对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我选择了挖掘当地自然魅力为方向,以绿色设计为指导进行设计,对当地自然环境保留,并围绕其进行设计,帮助景观更好的表达出来。设计的名字叫做《视野》山地公园,而名字以英文VIEW的形式表达设计创意更为准确。 v:view视野,基地半岛的极致视野多角度体验汉源湖光山色,设计运用历史元素连通古今视野,加入当地生态元素看见深度自然的视野。 i:interactive互动,围绕自然元素进行设计,休闲平台如破土而出的树木,光线投过隐藏采光井进入室内的互动。 e:environment环境,以绿色设计为指导,保留原有特色树木植物,并围绕其进行设计,并连接生态循环,如覆土部分与自然草坪连接并人工的进行生态连接形成自然循环 w:wake激发,以此设计激发汉源半岛自然的美感更好的表达,对当地产业和文化进行唤醒,激发当地文化活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智能化高速公路服务区》——《枢》 学生:张瀚文 指导教师:吕然 枢纽经典,以地态为传线,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本课题是就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绿色出行、智慧化服务区的探讨,同时提倡人车分流的科学交通理念,改善服务区环境,提高未来人们出行质量,为城市未来智能化出行贡献一份力量。 服务区模式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智能化的实际运用体现、以及区域化文化传播逐渐成为服务区改革要点。通过对过往服务区进行分析与回顾,吸收先进服务区理念,再结合对未来服务区的畅想,以智能化高速公路服务区为研究对象,促成高速公路服务区从建设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设施及规模、内部功能设计等迈向智能化服务综合体的转变。从人车分流、室内室外空间关系两点入手,设计营造一种更加智能,愈加高效、舒适、绿色的高速公路服务空间。从规划和设计两个层面,介绍了以人为本和智能化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对于科学规划、设计服务区,构建和谐的人、车、路环境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重塑高速公路服务区新模式,对推进智能化高速公路整体建设与发展有所启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自然生长》艺术餐厅 学生:梁杰 指导教师:高德武 设计从环境氛围营造,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运用科学与现代艺术的手法进行结合。打造一个现代艺术气息的中高档餐厅,从而满足人们更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脱贫之绿色乡墅设计新畅想 学生:邹德凤 指导教师:吕然 以脱贫后的农村住宅为探索点,对农村住宅的历史发展以及与人之间的联系、住宅体内外建筑结构与当地地域特色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宜当地人居住和生活劳作设计方法和过程,并对国内外住宅发展方向及其趋势进行对比研究,以及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绿色乡墅问题进行展开研究,重塑脱贫后乡墅空间的新模式。 基于农村房屋的演变,脱贫后的绿色乡墅主要以人居活动为中心,协调人与空间、空间与自然、农民生活习性与居住的相互关系为基础,提出以人在这个空间生活关系、当地地域特色以及生态自然相连接进行设计,提高了农民对新农村居住环境的新需求,意在构建一个生态可持续,符合当地地域特色,遵循当地的日常劳作的宜居乡墅,让人、自然、劳作、休息、住宅相互共生。 《拯救自然缺失症》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学生:余洋 指导教师:郑黎黎 随着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正处于过渡性的城市发展阶段,人们一边在经营聚集,一边在经营逃离。社会生活的状态变化频繁,使人们无法去顾及生活本身的样子,就必须匆忙上路面向明天。 当脆弱的人类心灵面对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巨变时,必然会产生彷徨和无措感。“自然缺失症”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在逐步远离大自然。对自然接触的缺失导致单方向观察事物的思维,以自我、以人类为中心,但实际上自然、人与动物本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所有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打造一个注重情感化体验的山地公园,给予大众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和方式,静下来、慢下来、停下来,可以在此寻找到那些被匆忙生活所掩盖的美好与质朴。使人置身于自然的运动场,拉近人与自然的的距离。 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再是一种介入,亦或是面面相觑,而是一种融入,一种对所有生命的体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重庆五指山生态温泉酒店环境设计 学生:郑卓鑫 指导教师:李茜 本设计是以自然为主,以人为本,达到自然与人完美的共生关系。本设计你通过利用自然控制自然能更健康更低的污染性更低的建设成本。同样只有把自然融入在设计中成为设计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让自然辅助设计设计运用自然,才能真正做到自然生态维护和运转。 本设计从用页岩的道路拼贴是提取的多边形元素,通过自然的拼贴与组合形成了温泉区、餐饮区、区休闲外延的三大功能分区。本设计再用当地原有的高差建出顶楼与地面接壤的阶梯型建筑。再与绿植配合起来,建筑就会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它可融入自然动植物生态升华,并与其和谐共生。 “未知”酒店设计 学生:魏治 指导教师:郝巍 本项目为酒店设计,以时代发展为基础,设计一所与众不同的酒店。运用古老的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探索一个极具艺术感的酒店设计,满足人对于酒店的功能需求与审美需求。在这个快节奏且每天生活状态高度重复的时代,给人们带入一个独特的空间体验,强调功能之间的关系,在酒店基础居住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配套娱乐功能,使娱乐与居住两大功能形成互相依靠的关系,以及强调富有趣味性,艺术感的体验。在酒店空间内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时兼具酒店基本功能,让酒店的文化价值提升,注入内核。 在现在酒店设计的发展路程中,酒店设计需要找到发展的新道路,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从新审视功能,美学,设计,商业之间的关系。在功能上寻求多元化,而非单一居住功能,做到不同的吸引点,吸引客源。在美学与设计上,此酒店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文明与赛博朋克美学。在人类文明长河中,许多文明的建筑都具有一些视觉符号上的相似性。而在赛博朋克美学的发展中,许多视觉概念其实与古代文明是有一些相似性的,在奠定这种视觉元素的作品《银翼杀手》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而再往前一步,在对于现代科幻视觉元素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墨比斯笔下,那些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神秘与趣味,这些作品与我们的古代文明都有着一些相似的视觉表现,在此设计中将结合这些与现代设计,创造一个独特的酒店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微光》抑郁症治疗体验中心设计 学生:傅珊珊 指导教师:杨扬 本作品是以“树洞”的概念和形态为出发点。该词来源于童话故事《皇帝长了驴耳朵》,是指可以将秘密告诉它而绝对哦不会担心会泄露出去的地方。这是针对孤独、压抑、活在黑夜里的抑郁患者,提供一个温暖的倾诉平台。 “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点亮微光”散落在树洞周围的微光能聚集成明亮的灯盏,在微光中带来希望,在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压力的人群,大多数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但是有近八成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九成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专业治疗,并且外界对抑郁症患者群体的污名化,缺乏抑郁症的正确认识。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居住环境空间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建设新型体验式创新治疗中心迫在眉睫。 本作品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打造一个充满舒适、优质、治愈性的新型治疗体验空间,设计出适合抑郁症患者全新的治疗体验的环境空间。 扶贫之龙华古镇创意工坊设计 学生:张明思 指导教师:吕然 我国在扶贫攻坚战的收尾阶段,以互联网为契机,在保留古镇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公共的、展演性的交流空间。整个建筑空间由前部分的游客观览和后院的文创坊两部分组成,带有天井式的空间格局,通过庭院进行连接,将空间依次划分为展示区、制作区、售卖区、休息区、文创区五大区域,以此来展示和发展当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以及对外营造本土的建筑历史文化遗存,让游客更为全面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同时,结合当今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在空间中文创区设立了独立的直播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当地的竹编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传统文化,并可以以此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当地的就业,带动年轻人的返乡潮,增加家庭的幸福感,从而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在发展,实现扶贫。 本文来源 | 成大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设学院 图片来源 | 成大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设学院 广东家居设计谷旨在打造家居全产业链创新平台,引领中国家居(产品)设计产业化,以“设计+”方式助力传统家具制造业转型升级,让设计“芯片”为产品赋能,从而让家居设计成为顺德龙江的特色名片,把顺德龙江打造成佛山市家居设计创新高地,最终形成国内首屈一指的家居设计全产业链集聚区。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悄然而至 今年毕业展上会有哪些精彩作品呢? 下面小谷带大家看看今年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上有哪些精彩作品! 环境设计专业简介: 环境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掌握环境设计艺术理论知识及计算机辅助环境设计专业技能,能够独立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创作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实行专业基础教学与专业方向教学、行业实习实训2+1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下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专业方向。环境设计系作为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不仅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社会服务方面也主持了大量的项目,近年先后成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锦绣传承与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国音乐金钟奖纪念广场主体艺术装置的设计、成都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的设计、中国岩盐博物馆的策划与设计、西藏拉萨城标“高原之宝”、广东珠海唐家湾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文化策划等重要项目。环境设计系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构建出独有的专业架构,在全国艺术院校形成了鲜明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特色。 ■ 扫描展板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视频动画 《视野》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学生:毛新 指导教师:郑黎黎 汉源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依山伴湖的美丽小镇,在设计中面对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我选择了挖掘当地自然魅力为方向,以绿色设计为指导进行设计,对当地自然环境保留,并围绕其进行设计,帮助景观更好的表达出来。设计的名字叫做《视野》山地公园,而名字以英文VIEW的形式表达设计创意更为准确。 v:view视野,基地半岛的极致视野多角度体验汉源湖光山色,设计运用历史元素连通古今视野,加入当地生态元素看见深度自然的视野。 i:interactive互动,围绕自然元素进行设计,休闲平台如破土而出的树木,光线投过隐藏采光井进入室内的互动。 e:environment环境,以绿色设计为指导,保留原有特色树木植物,并围绕其进行设计,并连接生态循环,如覆土部分与自然草坪连接并人工的进行生态连接形成自然循环 w:wake激发,以此设计激发汉源半岛自然的美感更好的表达,对当地产业和文化进行唤醒,激发当地文化活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智能化高速公路服务区》——《枢》 学生:张瀚文 指导教师:吕然 枢纽经典,以地态为传线,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本课题是就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绿色出行、智慧化服务区的探讨,同时提倡人车分流的科学交通理念,改善服务区环境,提高未来人们出行质量,为城市未来智能化出行贡献一份力量。 服务区模式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智能化的实际运用体现、以及区域化文化传播逐渐成为服务区改革要点。通过对过往服务区进行分析与回顾,吸收先进服务区理念,再结合对未来服务区的畅想,以智能化高速公路服务区为研究对象,促成高速公路服务区从建设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设施及规模、内部功能设计等迈向智能化服务综合体的转变。从人车分流、室内室外空间关系两点入手,设计营造一种更加智能,愈加高效、舒适、绿色的高速公路服务空间。从规划和设计两个层面,介绍了以人为本和智能化理念在规划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对于科学规划、设计服务区,构建和谐的人、车、路环境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重塑高速公路服务区新模式,对推进智能化高速公路整体建设与发展有所启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自然生长》艺术餐厅 学生:梁杰 指导教师:高德武 设计从环境氛围营造,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运用科学与现代艺术的手法进行结合。打造一个现代艺术气息的中高档餐厅,从而满足人们更高质量的精神享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脱贫之绿色乡墅设计新畅想 学生:邹德凤 指导教师:吕然 以脱贫后的农村住宅为探索点,对农村住宅的历史发展以及与人之间的联系、住宅体内外建筑结构与当地地域特色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适宜当地人居住和生活劳作设计方法和过程,并对国内外住宅发展方向及其趋势进行对比研究,以及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绿色乡墅问题进行展开研究,重塑脱贫后乡墅空间的新模式。 基于农村房屋的演变,脱贫后的绿色乡墅主要以人居活动为中心,协调人与空间、空间与自然、农民生活习性与居住的相互关系为基础,提出以人在这个空间生活关系、当地地域特色以及生态自然相连接进行设计,提高了农民对新农村居住环境的新需求,意在构建一个生态可持续,符合当地地域特色,遵循当地的日常劳作的宜居乡墅,让人、自然、劳作、休息、住宅相互共生。 《拯救自然缺失症》山地公园景观设计 学生:余洋 指导教师:郑黎黎 随着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目前正处于过渡性的城市发展阶段,人们一边在经营聚集,一边在经营逃离。社会生活的状态变化频繁,使人们无法去顾及生活本身的样子,就必须匆忙上路面向明天。 当脆弱的人类心灵面对外部世界所发生的巨变时,必然会产生彷徨和无措感。“自然缺失症”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的心理和生理都在逐步远离大自然。对自然接触的缺失导致单方向观察事物的思维,以自我、以人类为中心,但实际上自然、人与动物本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所有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打造一个注重情感化体验的山地公园,给予大众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和方式,静下来、慢下来、停下来,可以在此寻找到那些被匆忙生活所掩盖的美好与质朴。使人置身于自然的运动场,拉近人与自然的的距离。 人与环境的关系,不再是一种介入,亦或是面面相觑,而是一种融入,一种对所有生命的体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重庆五指山生态温泉酒店环境设计 学生:郑卓鑫 指导教师:李茜 本设计是以自然为主,以人为本,达到自然与人完美的共生关系。本设计你通过利用自然控制自然能更健康更低的污染性更低的建设成本。同样只有把自然融入在设计中成为设计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让自然辅助设计设计运用自然,才能真正做到自然生态维护和运转。 本设计从用页岩的道路拼贴是提取的多边形元素,通过自然的拼贴与组合形成了温泉区、餐饮区、区休闲外延的三大功能分区。本设计再用当地原有的高差建出顶楼与地面接壤的阶梯型建筑。再与绿植配合起来,建筑就会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它可融入自然动植物生态升华,并与其和谐共生。 “未知”酒店设计 学生:魏治 指导教师:郝巍 本项目为酒店设计,以时代发展为基础,设计一所与众不同的酒店。运用古老的设计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探索一个极具艺术感的酒店设计,满足人对于酒店的功能需求与审美需求。在这个快节奏且每天生活状态高度重复的时代,给人们带入一个独特的空间体验,强调功能之间的关系,在酒店基础居住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配套娱乐功能,使娱乐与居住两大功能形成互相依靠的关系,以及强调富有趣味性,艺术感的体验。在酒店空间内满足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时兼具酒店基本功能,让酒店的文化价值提升,注入内核。 在现在酒店设计的发展路程中,酒店设计需要找到发展的新道路,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从新审视功能,美学,设计,商业之间的关系。在功能上寻求多元化,而非单一居住功能,做到不同的吸引点,吸引客源。在美学与设计上,此酒店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文明与赛博朋克美学。在人类文明长河中,许多文明的建筑都具有一些视觉符号上的相似性。而在赛博朋克美学的发展中,许多视觉概念其实与古代文明是有一些相似性的,在奠定这种视觉元素的作品《银翼杀手》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而再往前一步,在对于现代科幻视觉元素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的法国著名艺术家墨比斯笔下,那些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中表现出的神秘与趣味,这些作品与我们的古代文明都有着一些相似的视觉表现,在此设计中将结合这些与现代设计,创造一个独特的酒店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微光》抑郁症治疗体验中心设计 学生:傅珊珊 指导教师:杨扬 本作品是以“树洞”的概念和形态为出发点。该词来源于童话故事《皇帝长了驴耳朵》,是指可以将秘密告诉它而绝对哦不会担心会泄露出去的地方。这是针对孤独、压抑、活在黑夜里的抑郁患者,提供一个温暖的倾诉平台。 “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点亮微光”散落在树洞周围的微光能聚集成明亮的灯盏,在微光中带来希望,在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压力的人群,大多数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但是有近八成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九成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专业治疗,并且外界对抑郁症患者群体的污名化,缺乏抑郁症的正确认识。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居住环境空间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建设新型体验式创新治疗中心迫在眉睫。 本作品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打造一个充满舒适、优质、治愈性的新型治疗体验空间,设计出适合抑郁症患者全新的治疗体验的环境空间。 扶贫之龙华古镇创意工坊设计 学生:张明思 指导教师:吕然 我国在扶贫攻坚战的收尾阶段,以互联网为契机,在保留古镇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公共的、展演性的交流空间。整个建筑空间由前部分的游客观览和后院的文创坊两部分组成,带有天井式的空间格局,通过庭院进行连接,将空间依次划分为展示区、制作区、售卖区、休息区、文创区五大区域,以此来展示和发展当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以及对外营造本土的建筑历史文化遗存,让游客更为全面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同时,结合当今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在空间中文创区设立了独立的直播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当地的竹编工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传统文化,并可以以此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当地的就业,带动年轻人的返乡潮,增加家庭的幸福感,从而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在发展,实现扶贫。 本文来源 | 成大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设学院 图片来源 | 成大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设学院 广东家居设计谷旨在打造家居全产业链创新平台,引领中国家居(产品)设计产业化,以“设计+”方式助力传统家具制造业转型升级,让设计“芯片”为产品赋能,从而让家居设计成为顺德龙江的特色名片,把顺德龙江打造成佛山市家居设计创新高地,最终形成国内首屈一指的家居设计全产业链集聚区。